close

傳統醫學教育並無臨床流行病學的訓練,學生參考醫學文獻往往只注重研究結果及討論的部分,對於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的選擇、統計分析的過程並未詳加審視,或缺少批判的能力(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實證醫學可以培養學生檢索、評估及利用證據的意識與能力(陸希平、陳家玉、周明仁,2004),其理念是引用設計嚴謹、能直接解答臨床問題的文獻結果於實際患者的治療,並評估其療效,以改進醫療品質及資源運用(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

實證醫學的方法可以應用在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運用文獻評讀的技巧可以歸納出有效、可應用的文章。臨床醫學基本上是對病人施以診斷和治療的過程,而實證醫學不同於傳統醫療的地方,在於重視嚴謹的設計及可靠的臨床報告,以作為醫療決策之依靠。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實證醫學的訓練以變成一不可少的課程。實證醫學是概念性與實作能力訓練的課程,實際操演比理論重要,要熟悉活用必須靠平時不斷地練習,事實上也可算是一種臨床技術課程,學會及熟悉這項搜尋及分析文獻的功能,對於臨床上所發生的問題馬上在資料庫找到證據,以作為臨床決策的依據(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

對於醫學教育而言,實證醫學的教學目標是養成醫師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一個模式。若能以問題為導向,採取醫療情境教授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提高學習的成效。可將實證醫學在醫學生見實習之前列為獨立的必修課程,並設計多元化課程,使學生進入臨床醫學學習時,能在實際照顧病人時將實證醫學教學內容與應用合而為一。因為學生的素質與態度不一,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此主動學習模式,因此仍需經過傳統講授方式,漸進式導入主動學習觀念,方能達成最終教學目標。此外在實踐實證醫學學習時,最需要適應與調整的其實是老師而非學生,老師必須能認同實證醫學的理念,並願意學習實證醫學教學的技巧,老師也可以從教學中獲得回饋及教學相長(余光輝、陳永昌、田亞中等,2007)。

以輔仁大學醫學系實證醫學的教學為例,三年級配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的單元,學習必要的臨床技術;四年級則是跳脫臨床「問題導向學習」的單元,獨立作一有系統且完整的臨床技術學習。輔仁大學認為在醫學系五年級與六年級的臨床單元有必要開始介紹實證醫學的概念及操作,因為實證醫學的練習主要還是與臨床相關,故在已有臨床接觸後的五年級下學期有一學分的實證醫學必修課程,訓練學生實證醫學的技巧,期望醫學生在進入實習醫生之前即有良好的實證醫學技術來應付日常醫療常遇見的臨床問題(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

這一學分的必修課程共20小時,前面9小時介紹實證醫學的導論及方法、證據等級介紹、與實證醫學相關的生物統計、如何評讀文獻等;接下來的9小時是分三次的實際操演,利用個案讓學生分組來找問題、查資料、評讀資料、下結論並應用到臨床醫療。學生藉由自己進行的經驗、觀摩其他組的過程、各組的報告,學習如何達到實證醫學的概念。最後一次的上課再簡介臨床指引的概念與發展過程,以及醫療經濟學的概念,同時對於學生的心得及使用問題給予回饋,請同學評估課程的優缺點。期末考為網路線上考試,題目公佈於網站,三天內要根據所訂定之PICO問題查完資料再作報告,報告方式與實際操作的格式相同。同學對這個課程的反應相當良好(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