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糖尿病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那一天我在龍山寺捷運站月台候車,突然看到軌道對面的燈箱,竟然是「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廣告,當下很「驚訝」衛生局真有心,推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不遺餘力,廣告做到這邊來。一方面覺得很「親切」,因為這就是我照護糖尿病的日常,所以趕快拍照留念!還真沒想到,現在這照片竟有了發文使用的機會。

擔任糖尿病專科醫師十多年,一個很感慨的就是臺灣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若包含未診斷或不就醫的「黑數」,可能已多達250萬人。而更怵目驚心的是,過往認為成年人才會得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年輕化,甚至中學生、小學生也不算太稀奇。

糖尿病若不控制好,可能造成全身血管硬化與阻塞,造成全身多處病變,嚴重時可能產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洗腎、失明、截肢等併發症,感染症與癌症的機會也增加,不但造成個人殘障與失能,更常常是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荷,不可不慎。現在的醫學證據都已經確定,愈早期開始控制血糖,將血糖控制得愈好,之後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就可以大大減少。若是等到病變產生才想要積極控制,常常為時已晚!

「控制血糖,有撇步嗎?」其實方法人人皆知,重點在個人的恆心毅力。飲食、運動、體重,三大面向缺一不可,與醫師的配合以及必要時的藥物使用,也很重要。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政府其實還默默做了很多」,例如「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政府為了讓糖尿病患者能有周全與標準化的照護,不因為地區、醫院、醫師專科的不同而治療有偏差,十多年來一直在健保中提撥費用,讓縣市衛生局舉辦共同照護網計畫,由合格認證的醫師、護理師與營養師團隊提供照護,定期讓病人接受血糖、三高共病、以及併發症的檢查。這是全民健保中的一項品質計畫,領先其他疾病好多年!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聊聊「洗腎」這件事!「糖尿病到最後都會洗腎嗎?」我在向朋友同事徵求發文題材時,發現這個問題被幾個人都提起,反映了大家對糖尿病的「刻板印象」,或是說對糖尿病「最深層的焦慮」。

大家應該都聽過,台灣的「洗腎」人口比例是世界第一,而糖尿病在洗腎的發生原因之中,比例愈來愈高。當然,這絕不是什麼光彩的好事,但是我願意提供幾個大家也許沒想過的觀點,來證明台灣醫療的進步。(OS:事情往往沒有表象看起來那麼單純呀!

首先,這個現象反映了台灣糖尿病照護愈來愈進步,活得愈來愈久,達到「與糖尿病共存」,唯有糖尿病病人活得久,才有機會在漫長的病程歲月後發生了「末期腎病變」,也就是俗稱的腎衰竭、尿毒症,才需要洗腎。

第二,這現象反映了台灣的「洗腎品質」好,腎衰竭病人才能長期存活,「與洗腎共存」。這點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

第三,這現象反映了台灣的健保照護好,健保的一個相當大比例費用,都花在洗腎上面,就醫費用本來就很低,洗腎病人又不需要繳付部分負擔,所以不會因為負擔不起洗腎的龐大費用而放棄洗腎。所以大大延長了洗腎病人的壽命與生活品質,這當然讓台灣洗腎人數愈累積愈多。(過去沒有健保的年代裡,許多病人是可能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洗腎、導致死亡的)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病人,為什麼要自己測血糖?一定要嗎?」這也是個「大哉問」。自己測血糖,在現在的台灣,方法幾乎都是「使用扎手指的血糖機」。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通常醫師的期待是「有做比較好」。有幾個好處:

 

第一、「避免危險」

可以監測血糖的危險值。如果有太高或太低的數字,讓病人知道自己正處於有風險的狀態,知道警惕或及時處理。如果有不舒服的時候,可以自己測量看看,確定是否發生了高血糖或低血糖。(註:除非是極端情形,高血糖通常沒有症狀。低血糖會有症狀,且可能有立即危險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新聞一直報導膽固醇藥會傷害肝臟、胰臟,所以從上星期我就沒有吃膽固醇藥了。」這是一個45歲女性糖尿病病人在上次門診告訴我的話,我聽了非常驚訝!驚訝的原因不是來自「這段話」,坦白說,在十多年主治醫師生涯中,這一類的話我從來沒停止聽到過,一點都不奇怪!我驚訝的是從她「這個人」口中講出這段話!

這一位女病人在罹患糖尿病的這幾年,一直非常自律,血糖血脂肪都控制良好,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還會自行搜尋資料來與醫師討論。簡單說,就是「健康認知」與「自我要求」都非常棒的一位病人,可以說是「模範病人中的超級模範病人」,我對她從來都是非常放心的。

我告訴她,我最近真的沒看到任何新聞在報導膽固醇藥物的問題,請她要慎選「消息管道」。這種話題在過去應該不斷出現幾十年了,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也不會停止,而「謠言止於智者」,我相信她只要冷靜與理性地思考一下,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果然,她告訴我,她所謂的「新聞」不是來自我們一般看到的電視或報紙,而是夾在手機新聞網頁中的「類新聞」,其實就是「以新聞或醫學新知的形式包裝,其實是廣告或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她以前對這種言論或標題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前陣子她先生確診新冠肺炎,造成她很大的健康恐懼。也擔心自身有糖尿病,屬於新冠肺炎危險群,就更擔心自己健康出狀況。「心煩則萬事亂」,讓她慌了,也反應過頭了。可能因為程式演算法的關係,她點進去這些不實言論愈多次,相似的網頁就會跳出更多次來吸引她,造成了惡性循環!

以下是我給大家的忠告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我真的有糖尿病嗎?」幾天前一個73歲男性病人問我,我聽到時真的嚇一大跳!我心想:你都糖尿病20幾年了,在我門診也看了十幾年,吃「三高疾病」的藥這麼久,怎麼現在還在問這個問題?

 結果他說了:原來是因為他糖尿病20幾年,除了按時來看醫生、抽血、吃藥,生活其實也跟一般人差不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可是周圍的人就不一樣了,有人糖尿病後中風、有人心臟病、有人做心導管,還聽說有人糖尿病洗腎或截肢。可是我們這位病人什麼都沒發生,讓他不禁懷疑是不是有哪裡搞錯了?

 我告訴他:「什麼都沒發生,這才是最高境界!」我們治療「三高疾病」,包括糖尿病,目的就是要預防併發症,減少上面那些狀況發生。所以他要給自己嘉獎、值得讚美!連我也佩服他的努力與成績!

 這需要:
 醫師的積極態度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血糖正常了,可以停藥了嗎?」這個也是門診超級常見的「糖尿病」相關問題。理由很簡單:沒有人喜歡吃藥,大家都想擺脫藥物,趨吉避凶。只是現實常常沒有如此理想美好。

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的形成有著積年累月的多重成因,包括了體質、遺傳、年紀、及許多個人的生活習性,不是單一治療或改變就可以矯正。血糖藥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吃藥只能控制,要想減藥或停藥,患者要先能改變自身條件,才有機會。血糖若只是剛剛好,表示搭配藥物治療後的效果剛剛好,這沒辦法減藥。血糖要兩層好、三層好、好上加好,才有減藥的機會。因為減藥後血糖一定會升高,必須有上升的空間才有機會嘗試。

簡單說就是,想要減藥或停藥,必須是自然的水到渠成,勉強不得。患者必須要能改變自身,靠自身努力去爭取這個機會。不可能藥物吃一吃後可以說停就停。「高血壓」或「膽固醇」這類代謝疾病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照片為北醫君蔚門診空間)

投影片1.JPG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自「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錯誤】網傳「耳朵癢」、「皮膚癢」是血糖超標訊號?

摘錄部份內容: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耳朵癢」、「皮膚特別癢」,是血糖超標的訊號,是否屬實?

翁瑄甫指出,絕大部分的血糖超標沒有症狀,在少數極端的情況,血糖超標非常嚴重的狀態,會出現所謂的「三多一少」,也就是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症狀。「皮膚癢」不是糖尿病典型症狀,而且皮膚癢的成因很複雜,必須依據其他症狀來做綜合判斷是否與糖尿病有關。單就「耳朵癢」、「皮膚癢」來作為血糖超標的訊號,並不成立。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生,胰島素一定要打針嗎?」這是一個45歲的男性病人在前兩星期的門診中問我的。他糖尿病已經15年,很特別的是他的糖尿病從一開始就很難控制,很快就進展到併用多種口服藥,那時他因對醫療結果不滿意而轉換醫院,來到我的門診。我建議他必須打胰島素,但是他跟很多病人一樣,抗拒很久的時間才接受,印象中可能拖延了一年多吧!雖然已經使用胰島素,但是他還是害怕打針而用藥不規則,血糖無法很理想,所以雖然年輕,卻已經有了糖尿病的初期腎病變與視網膜病變。

他其實外表看起來很有活力、很勇敢,在工作上很活躍,但是就是過不了「打針」這關。過去這十年來,他的打針常常有一搭没一搭,據他說,他常常看著針頭而就是不敢往身上扎下去,我甚至有時候從他講話中都可以聽出他在發抖、聽出那種恐懼。與其他病人比較,他比較特別的是,都經過十年了,他還是無法接受打胰島素的這個現實。

回到他的問題:「胰島素一定要打針嗎?」
我的答案是:「胰島素一定要注射,但不一定要打針!

如果提早個兩三年問我這個問題,那是一定要打針的。不過感謝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了「無針注射器」,可以利用高壓將胰島素藥水噴射到皮下,所以不會害怕針頭,不必扎針,自然也不會有針刺的疼痛。我自己嘗試過,感覺好像是用手指輕輕彈了一下,但是因為這種感覺很主觀、因人而異,所以這種裝置只能稱為「無針注射器」,不敢叫做「無痛注射器」。在台灣,目前絕大多數使用者都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小朋友能夠接受的程度,大人一定可以接受。另外可以減少因為時常扎針而造成的皮膚硬塊。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糖尿病會好嗎?」這個問題,不算常見問題,但是多年來從來不退流行,永遠有人會問!如果是新診斷的糖尿病病人問了這個問題,我會覺得很理所當然,這是認識疾病的一個步驟。但是,許多即使已經吃藥多年,甚至已經因久病而打胰島素很久的病人,仍然會在某些時候出我意料的迸出這個問題。

問出這個問題的慢性病人,其實自己也「心知肚明」答案是什麼,畢竟經過正規治療這麼久了,當然知道糖尿病不會好,必須持續追蹤治療。但是他們就是想問看看,人總是可能盼望奇蹟,他們也盼著醫師也許某次會講出心中期待的那個答案。

身為醫師,我多年所受的訓練及作為就是要展現同理心,所以我真的能夠體會及感同身受。只是,我還是有我醫師必須盡的教育與專業責任,「我真的說不出你心中期待的那個答案!」

「醫師,糖尿病會好嗎?」
以下是我的答案: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牙口不好,營養一定不會好,生活品質也不好!」在門診中,我很早就注意到一個現象:如果老年病人,突然變得吃不好、營養差,人明顯變虛弱、情緒也差,常常都是因為牙齒不好了,在做相關牙口治療,例如拔牙、作假牙。因為通常是有個根本性的原因存在,所以可能是全部的牙齒都牽連其中,整口牙齒是整體性的一起變差,不是單顆牙齒的問題。但是,做全口治療,是非常曠日廢時,甚至有時因為病人牙齦狀況或整體健康狀況,而無法治療。那可以想像,沒有好牙齒就吃不好,心情與生活品質也一定不會好,營養與健康也跟著快速變差,自己與家人都為了就醫與治療牙齒而疲於奔波。年輕病人的狀況當然沒這麼嚴重,但是牙齒與牙齦健康也偶聞出狀況,有時也會抱怨口有異味。

是的,今天就是要來談談「牙周病」!

「牙周病」常常被一般門診的醫師忽略,醫師與民眾都輕忽了它的重要性。近年來,逐漸有個說法,將「牙周病」也當作「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發炎疾病,因為牙齒上的牙菌斑細菌分泌毒素引起發炎,刺激牙齦,造成牙周組織破壞。糖尿病患者較容易有牙周病發生,約為一般人的3倍,而且糖尿病病史越長、血糖控制愈差,牙周病也會越嚴重。原因與糖尿病患者「免疫力降低」及「溶解牙周組織酵素活性增加」有關。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併發生牙周病,牙周組織發炎程度會比較一般牙周病患者嚴重,症狀包括了:牙齦腫脹與出血、牙周膿腫、牙槽骨損壞、牙齒鬆動和脫落。還有研究發現,若中重度牙周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控制。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特別型態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孕婦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但是在懷孕中後期時,因為懷孕的生理變化,例如胎盤產生的賀爾蒙、孕婦體重增加,使胰島素敏感度變差,產生了高血糖。這種糖尿病與一般糖尿病的定義不一樣,比一般糖尿病的血糖輕,但是因為對懷孕以及胎兒有害,危害健康,所以還是被定義成一種特別的糖尿病,必須控制或治療。發生率大約是7-12%左右。

 

「妊娠糖尿病」高危險群:

1.有「糖尿病」家族病史

2.之前懷孕曾發生早產、流產、胎兒在懷孕中死亡、胎兒先天畸形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朋友和病人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帶著「又驚又喜」的語氣,他們在不同的某處聽說這種事情,然後很訝異地來問我。在意的都不是「糖尿病」,而是「減肥」這兩個字。確實,在現在這個「體重成為集體焦慮」、「減重成為新興運動」的社會,任何有機會幫助減肥的事物,都可以成為話題,都是非常誘人的,尤其是對糖尿病病人。

 

我必須先鄭重說明,目前各種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並沒有減肥的適應症,意思就是「糖尿病藥物不能拿來減肥啦」!正確的說法是:確實有些糖尿病的藥物,在「控制血糖」的用途下,能夠「同時具有減重的附加效果」!要注意喔,減肥,只是附加效果,不是主要用途。可以具有減重效果的糖尿病藥物有兩種,都是現在糖尿病治療界的火紅藥物。

 

第一種藥物名稱是「SGLT-2抑制劑」,坊間稱「排糖藥」,應該是前任的話題冠軍。它的作用是增加尿液排出糖份,所以減少人體吸收糖份,也就是減少人體吸收熱量。每天排出的糖份,換算成熱量大概接近300大卡,差不多是一碗飯、或是一瓶小寶特瓶飲料的概念。不要小看這300大卡,積少成多非常可觀,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因此減重幾公斤。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些是近幾個月門診最多的問題,可能醫生都回答過兩千遍了!

糖尿病是新冠肺炎的絕對高危險群,可是仍然有病人猶豫不決,完全的選擇障礙。很多人都打完兩劑了,但還是有少數病友0劑。

我們再次看看專業的建議:

20211019 疫苗 1.jpg

20211019 疫苗 2.jpg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講內容摘錄]
正視不可不預防的糖尿病危機!

1.台灣「糖尿病」真的很嚴重
  - 糖尿病病人已達230萬,若包含「未診斷」或「不願就醫」的民眾,甚至可能達250萬。
  - 已經有10%民眾有糖尿病。另外還有20%患有被稱為糖尿病「高危險群」或「候選人」的「糖尿病前期」。
  - 若只計算成年人,這比例數字更高。糖尿病增加速度愈來愈快,2000年時每年新增12萬人,2014年時每年新增達16萬人。
  - 得到糖尿病的學童與青少年,多數都是第2型糖尿病,這是過去被認為成人才會得到的類型。

2.醫生看了都會怕
  - 造成死亡多
    > 糖尿病穩定排名國人重要死因第4-5位
    > 若加計高血壓及糖尿病併發症(心臟病、中風、腎臟病),共佔前十大死因的五個
  - 折損壽命多,2014年時估計:
    > 若40歲得第2型糖尿病,預期壽命約減少3年
    > 若20歲就得第2型糖尿病,預期壽命更約減少5年多
  - 這已經是多年來醫療技術與觀念大幅進步的結果,之前更嚴重

3.結論
  - 要好好預防
  - 要乖乖治療

 

20211016 1.png

20211016 2.png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2013年1月11日台視新聞就一個新聞訪問我的影片:糖尿病治療突破 免每日打胰島素

這位記者剪接得很好,非常扼要地表達出我的想法

若需要更深入了解這新聞的背景與我的評論,請見我這篇文章:胰島素研究大突破!但糖尿病治療還是需要注射型的胰島素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日有一個新聞,被很多媒體廣為傳播,標題都極為振奮人心,似乎糖尿病病人可以從此擺脫胰島素、至少可以不必再注射,我相信糖尿病病人與家屬看了,心中都會充滿快樂與期望!摘錄幾個相關新聞網頁與標題於下:

1. 胰島素新發現 糖尿病免每日打針 不是夢

2. 糖尿病患者福音 澳洲破解胰島素結合機制

3. 胰島素研究突破 新藥望免扎針

我絕對不是要潑冷水,只是站在糖尿病治療專家的立場,還是覺得有必要做些較客觀的評論,幫助非專業人士解讀這訊息,希望能對關心這方面消息的人有助益,也避免糖尿病病人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甚或耽誤了正規的治療。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年3月16日蘋果日報生活版有篇報導,標題是眼中風誤當老花 糖尿病熟女險瞎

大意是說:

一位44歲女性發生視力減退卻都沒就醫,一年多後右眼視力急遽惡化,才發現是糖尿病引發右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俗稱眼中風),幸好還沒導致失明。這病人之前完全不知道有糖尿病,還以為中年後都會因老花眼而視力衰退。住院檢查後發現這病人除了有右眼眼中風,也已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右眼視力只剩可以看到眼前十公分的東西,所幸治療後視力已有改善。

雖然不是我提供的案例,但記者訪問了我一些看法:

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糖尿病病人已有年輕化趨勢,若民眾沒有警覺這一趨勢,可能會因為以為年紀還未到會得糖尿病的年紀,而延誤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診斷,當然也延誤了治療的時機。若有視力模糊,或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喝多、吃多、尿多等糖尿病可能的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糖尿病病人也應做好生活型態的控制、按時服藥,避免血管硬化與阻塞,產生糖尿病的併發症。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登載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網頁,http://www.tmuh.org.tw/tmuh_web/Endo/Endo_service.php

糖尿病為無法根治的慢性代謝疾病,會造成許多併發症及殘障,除了影響個人的健康,也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而糖尿病的治療十分複雜,需由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及藥物等方面多管齊下,同時注意血壓及血脂等其他代謝因子,時常監測各種併發症的發生,還需要不同醫療專科及不同領域的醫事人員齊力合作照護,方能成功。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糖尿病照護團隊積極參與糖尿病照護工作,配合政府計畫設立「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還設有「糖尿病衛教中心」,全力投入糖尿病病人教育與照顧。我們有各種領域的專業醫師、衛教師、營養師,還結合社工師、藥師、臨床研究中心人員,一起為糖尿病病人提供最全面的服務。

我們的服務除了糖尿病病人的日常就醫與衛教外,還包括高危險群病人的健康促進、糖尿病病友團體的運作、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推動、以及糖尿病照護品質的監測。「糖尿病衛教中心」還是臺北市共同照護網及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師的訓練機構,以高品質的訓練內容,讓更多糖尿病衛教人員齊力造福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位部落格訪客在我部落格提出的問題

這問題蠻有代表性,很像一般人通常向我提出的問題,所以將問題與我的回覆全文貼在這邊,供有類似疑問的人參考

從這裡就看得出來,要深入探討糖尿病控制好壞的原因,牽扯非常廣,資訊要掌握很多,可真不容易呢!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diabetes)的可怕,但很少人知道還有個叫作「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時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於正常血糖代謝與糖尿病之間的時期

我常跟病人解釋若正常血糖代謝是綠燈,糖尿病是紅燈,那糖尿病前期就是黃燈

雖然還沒到紅燈,但已經在閃黃燈了,提醒要踩煞車、要提高警覺、生活型態要及時做調整了

糖尿病前期代表著已經接近糖尿病,這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至少每年要追蹤一次血糖狀態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