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證概念的最早發展是40到50年代興起的流行病學中的隨機控制試驗(陸希平、陳家玉、周明仁,2004),實證醫學的發展則起自Archie Cochrane在1972年指出衡量一個醫療行為是否有效,應該透過隨機控制研究的方式,同時指出醫療資源應運用於經嚴謹研究證實有效的治療方向,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醫療服務(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實證醫學教育之源頭是1980年由美國腎臟科醫師Sackett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學成立「臨床流行病與統計學科」,在1992年一群熱衷於這些理念的學院派臨床醫師在「美國醫學會期刊」中才首先提出「實證醫學」的名稱(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 1992)。

「實證醫學中心」的歷史則是從1993年「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院」在牛津大學成立Cochrane Collaboration至今,希望與全世界專家針對各個醫學領域之隨機對照試驗作系統性評論,目前有英、法、美、加、澳、中、巴西、荷蘭等國家15個Cochrane中心成立,並積極推動相關工作(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Cochrane Collaboration建立於1993年,為一國際非營利組織,成員包括來自於世界各國的醫療衛生工作者、醫療消費者、研究者及政策制訂者等自願性工作者。它致力於提供全世界最新穎且正確的醫療保健訊息,除了針對醫療衛生各種介入的效果做系統化的評論外,亦促進搜尋有關臨床試驗及其他研究形式的介入式醫療的證據,為實證醫學研究的重要組織。Cochrane Collaboration目前共有51個主題評論小組,每個小組成員所進行的系統化評論,均建立在合乎嚴格方法學要求的研究流程上,當評論完成之後,所有的內容及採用方法也必須經過再審核的機制後才能公布。所有已公布的實證醫學相關內容,均可在Cochrane Library資料庫中查詢(林銀英,2007)。

這一股實證醫學的風潮迅速地為世界各國所察覺與接受,討論實證醫學的文章由1992年的第一篇增加到1998年的1000篇,醫學院的教育課程裡正式導入實證醫學(郭斐然、李宇芬、梁繼權等,2001;邱浩彰、葉建宏、陳彥正等,2007),專科醫學會的繼續教育課程(Green, 1999)、甚至醫院裡的醫療部門(Grimes, 1995)也都開始推廣實證醫學的觀念與作法。這十多年來,實證醫學的理論架構不斷發展,加上資訊網路科技的迅速發展,實證醫學在資訊收集整理的質量與速度,以及資料庫利用的可近性都大為提高,對於醫療照顧品質效率的提升扮演了重要角色(陸希平、陳家玉、周明仁,2004)。

在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自1996年7月成立推動小組率先發展實證醫學,萬芳醫院也在其後成立(方鶯珍、璩大成,2004),至今台灣已有許多醫院成立實證醫學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