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是Michael Porter應台積電邀請演講的講稿全文,主旨在討論台灣如何建立「高價值的健康照護體系」。Porter真的非常了解台灣的醫療現狀,如果說台灣的醫療體系病了,那他能在詳盡的診療之後,提出可行的處方,並向大家解釋開立此處方的理由,著實令人佩服。尤其此位演講者是一位並不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更顯現其用心之深,功力之厚。

我原本一直覺得台灣的健保問題繁多,且以一位在現行健保制度下艱困醫療環境奮鬥的臨床醫師與醫院中層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台灣的健保制度根本不合理,且對醫界極嚴苛且不公平。但我仍認為台灣健保的覆蓋率是傲視全球的高,保費極低且就醫便利,對國民健康的促進有極大貢獻,撇開對醫界的不公,台灣的健保真的很難挑剔。但
Porter認為台灣健保只是跨出了第一步,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步,這點給我極大的震撼,顛覆了我的觀念。他指出台灣當前的課題是如何創建高價值的健康照護體系,在看完全文後,我完全認同Porter的理論,也同意台灣真的只是跨出了第一步,實在沒理由在此時自滿、放緩改革的腳步。

Porter
認為在健康照護體系中,價值的定義是單位金錢花費所帶來的健康成果。在健康照護制度設計及改革上,目前有三個課題:如何創建正確的保險制度、如何決定保險要支付哪些項目、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建立醫療照護給予的架構。光全民健保是不夠的,醫療照護真正核心的議題應該是如何增進價值;要增進價值,我們就不能如以往般把焦點都放在如何降低費用,台灣已經錯很久了。控制醫療花費的最好方法是改善品質,如同其他行業的情形。而且在醫療照護業中,業務的定義其實不是「健康照護」,而是「較佳健康」,我們的產品應該是「較佳健康」,而較多的照護不必然代表較佳的健康。這些觀點對我是全新的觀念,但雖是初次聽聞,仍能完全體會及認同。

Porter
並語出驚人地表示,我們的醫療技術是21世紀的水準,日新月異,但我們的組織與管理架構卻是19世紀的水準,好像都沒有應用到組織與流程的理論。他強調好的醫療照護架構應該是整合式的,病人在一個地方就能得到完整的治療,所有的服務都要以病人為中心,並舉孫逸仙癌症醫院為例。這點我是完全同意的,因為現在的醫學就是強調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Porter提出照護循環的觀念,並說明疾病預防及篩檢的重要性,我也是完全同意的。他認為即使集合了世界上最好的醫護人員,若病患沒做好保健,治療效果一定會打折。讓病患被良好教育、讓病患參與醫療過程、以及讓病患準備好被照護,對健康後果及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的醫療體系並沒有被設計好讓病患及其家屬參與,台灣病患參與及被教育的程度是很低的。

接下來
Porter提到我們在醫療照護中的團隊運作是很差的,我同意在這方面台灣真的做得不夠,但是台灣醫界已經有警覺,也已經有許多有識之士朝這方面進行改革。台灣近年已經有醫院開始打破傳統做法,依器官系統做科別區分、病房規劃、及疾病管理制度的依據,並成立許多疾病中心,就是希望整合各方資源,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給予病人最好的照護,促進醫療結果。Porter預言在五到十年間,台灣的醫療生態將會發生巨大改變,獨立運作的醫療院所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跨區域、跨單位的緊密結合的架構。而這種整合性的結構極需要資訊系統的配合,IT產業的幫忙。

(待續)


文獻Porter, M. (2007). Creating a high-value health car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 Speech in TSMC 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Keynote Address on April 30, 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