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在龍山寺捷運站月台候車,突然看到軌道對面的燈箱,竟然是「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廣告,當下很「驚訝」衛生局真有心,推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不遺餘力,廣告做到這邊來。一方面覺得很「親切」,因為這就是我照護糖尿病的日常,所以趕快拍照留念!還真沒想到,現在這照片竟有了發文使用的機會。

擔任糖尿病專科醫師十多年,一個很感慨的就是臺灣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若包含未診斷或不就醫的「黑數」,可能已多達250萬人。而更怵目驚心的是,過往認為成年人才會得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年輕化,甚至中學生、小學生也不算太稀奇。

糖尿病若不控制好,可能造成全身血管硬化與阻塞,造成全身多處病變,嚴重時可能產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洗腎、失明、截肢等併發症,感染症與癌症的機會也增加,不但造成個人殘障與失能,更常常是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荷,不可不慎。現在的醫學證據都已經確定,愈早期開始控制血糖,將血糖控制得愈好,之後產生併發症的機會就可以大大減少。若是等到病變產生才想要積極控制,常常為時已晚!

「控制血糖,有撇步嗎?」其實方法人人皆知,重點在個人的恆心毅力。飲食、運動、體重,三大面向缺一不可,與醫師的配合以及必要時的藥物使用,也很重要。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政府其實還默默做了很多」,例如「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政府為了讓糖尿病患者能有周全與標準化的照護,不因為地區、醫院、醫師專科的不同而治療有偏差,十多年來一直在健保中提撥費用,讓縣市衛生局舉辦共同照護網計畫,由合格認證的醫師、護理師與營養師團隊提供照護,定期讓病人接受血糖、三高共病、以及併發症的檢查。這是全民健保中的一項品質計畫,領先其他疾病好多年!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聊聊「洗腎」這件事!「糖尿病到最後都會洗腎嗎?」我在向朋友同事徵求發文題材時,發現這個問題被幾個人都提起,反映了大家對糖尿病的「刻板印象」,或是說對糖尿病「最深層的焦慮」。

大家應該都聽過,台灣的「洗腎」人口比例是世界第一,而糖尿病在洗腎的發生原因之中,比例愈來愈高。當然,這絕不是什麼光彩的好事,但是我願意提供幾個大家也許沒想過的觀點,來證明台灣醫療的進步。(OS:事情往往沒有表象看起來那麼單純呀!

首先,這個現象反映了台灣糖尿病照護愈來愈進步,活得愈來愈久,達到「與糖尿病共存」,唯有糖尿病病人活得久,才有機會在漫長的病程歲月後發生了「末期腎病變」,也就是俗稱的腎衰竭、尿毒症,才需要洗腎。

第二,這現象反映了台灣的「洗腎品質」好,腎衰竭病人才能長期存活,「與洗腎共存」。這點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

第三,這現象反映了台灣的健保照護好,健保的一個相當大比例費用,都花在洗腎上面,就醫費用本來就很低,洗腎病人又不需要繳付部分負擔,所以不會因為負擔不起洗腎的龐大費用而放棄洗腎。所以大大延長了洗腎病人的壽命與生活品質,這當然讓台灣洗腎人數愈累積愈多。(過去沒有健保的年代裡,許多病人是可能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洗腎、導致死亡的)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個引起一些討論與爭議的新聞 「活性維生素D恐增失智1.8倍 醫:保健品「非活性」」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看得「霧煞煞」,雖然看不懂,卻很容易被聳動的標題嚇到,顛覆了以前的觀念,更可能從此對「維生素D」敬而遠之。

因為補充維生素D的觀念很複雜,就連專業醫療人員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用簡明扼要的「快問快答」型式來介紹一些觀念,讓大家不要恐慌:

  •  維生素D還可以吃嗎?「當然!而且鼓勵適量補充」
  •  為什麼要補充維生素D?「對大多數人的主要原因是穩固骨質,減少骨質疏鬆與骨折」
  •  為什麼這個研究說維生素D不好?「裡面研究的是藥用維生素D,不是保健維生素D」
  •  為什麼這個研究說藥用維生素D不好?「藥用維生素D本來就是特定病人在用的,疾病本來就比較嚴重,健康問題本來就比較多」
  •  所以是病情本身的問題,不是藥用維生素D不好?「目前沒有證據說藥用維生素D不好。病人本來就可能吃藥治病,最後有狀況,不能說藥物害的」
  •  保健維生素D可以多吃?「不行!建議補充足量,但不過量,請與醫師藥師討論」
  •  補充維生素D了,還要補鈣?「鈣質也要補充足夠,維生素D才有效果」

投影片1.JPG

投影片2.JPG

投影片3.JPG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病人,為什麼要自己測血糖?一定要嗎?」這也是個「大哉問」。自己測血糖,在現在的台灣,方法幾乎都是「使用扎手指的血糖機」。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通常醫師的期待是「有做比較好」。有幾個好處:

 

第一、「避免危險」

可以監測血糖的危險值。如果有太高或太低的數字,讓病人知道自己正處於有風險的狀態,知道警惕或及時處理。如果有不舒服的時候,可以自己測量看看,確定是否發生了高血糖或低血糖。(註:除非是極端情形,高血糖通常沒有症狀。低血糖會有症狀,且可能有立即危險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癌」是台灣「新診斷癌症」排行榜第七名,不過男女有別,如果單看女生是第四名,男生則是第14名。甲狀腺癌是台灣「30歲以下女性」的癌症「第一名」!甲狀腺癌常常沒有症狀、沒有不舒服,也許外表看得到、摸得到,但是有很多是完全感受不到,只是在健康檢查或一般的門診中被意外發現,絕對夠格稱得上是「隱形殺手」或「無聲殺手」。這幾年好像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大概有幾個原因:

第一、近年台灣的健康檢查普及,而且很多健檢也開始包含甲狀腺超音波的項目。
第二、台灣就醫很方便也很頻繁,只要剛好有機會被醫師覺得脖子或甲狀腺的地方稍微怪怪的,病人就會被安排轉診或檢查。
第三、現在國人愈來愈有健康意識,所以常常人稍微感覺不舒服時,自己就會就醫檢查。

以上幾個原因都會導致檢查變多,更多的檢查也就發現更多的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癌案例,所以甲狀腺癌似乎變多了。與以前相比,甲狀腺癌會因此被提早發現,體積常會比較小,很多都是無症狀、摸不到、看不到的狀態,後續治療的成功率會較高,治療成果會較好。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難不難?」這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答案,但是如果在醫院的新陳代謝科門診中,我想絕大多數醫師或病人的答案一定是「好難喔!」。原因十分多樣,但是一點都不難想像,每個人都可以隨意說出幾個:時間、天氣、忙碌、體能、身體舊疾、懶、空間障礙、沒伴、不愛動等等,甚至我們都可以在這邊辦個網路投票排行榜了!

運動的目的與做法太多,我這邊只想針對一般「三高疾病」病情的控制討論。若是只為了「三高疾病」的病情控制,運動的內涵其實可以簡化很多,所以很多人都誤解了,想太多、想太難了。

我的病人常問我做什麼運動好,我最常的回答就是「有動都是好」,這可不是敷衍喔!我們不是要當運動員、不是要挑戰什麼障礙,我們目的很簡單,只是想:多消耗一點熱量、增加一點骨骼肌肉強度、增加一點心肺耐力、降一點體重、增加一點「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一點「三高」數字、甚至少吃一點藥,希望能幫助到健康。所以,真的,「有動都是好」!

只有落實生活化、在地化,「無視時間、空間、天氣、體能的障礙」,一個習慣才可能持久。如果運動做出興趣來,再慢慢加深加廣,千萬記得一開始別急,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然有些平常沒運動的人,突然做強度大的運動,發生了運動傷害,結果不但回歸原狀不能運動,甚至還要多看醫生或長期復健,那真的得不償失!

其他的內容,我推薦看臉書粉絲專頁「你7了沒!糖尿病對話網」的這個文章(如圖)。我以上的內容雖然是我心裡長期的想法,但也是因為早上看了「你7了沒!糖尿病對話網」這篇,才引發我寫出來。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新聞一直報導膽固醇藥會傷害肝臟、胰臟,所以從上星期我就沒有吃膽固醇藥了。」這是一個45歲女性糖尿病病人在上次門診告訴我的話,我聽了非常驚訝!驚訝的原因不是來自「這段話」,坦白說,在十多年主治醫師生涯中,這一類的話我從來沒停止聽到過,一點都不奇怪!我驚訝的是從她「這個人」口中講出這段話!

這一位女病人在罹患糖尿病的這幾年,一直非常自律,血糖血脂肪都控制良好,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還會自行搜尋資料來與醫師討論。簡單說,就是「健康認知」與「自我要求」都非常棒的一位病人,可以說是「模範病人中的超級模範病人」,我對她從來都是非常放心的。

我告訴她,我最近真的沒看到任何新聞在報導膽固醇藥物的問題,請她要慎選「消息管道」。這種話題在過去應該不斷出現幾十年了,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也不會停止,而「謠言止於智者」,我相信她只要冷靜與理性地思考一下,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果然,她告訴我,她所謂的「新聞」不是來自我們一般看到的電視或報紙,而是夾在手機新聞網頁中的「類新聞」,其實就是「以新聞或醫學新知的形式包裝,其實是廣告或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她以前對這種言論或標題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前陣子她先生確診新冠肺炎,造成她很大的健康恐懼。也擔心自身有糖尿病,屬於新冠肺炎危險群,就更擔心自己健康出狀況。「心煩則萬事亂」,讓她慌了,也反應過頭了。可能因為程式演算法的關係,她點進去這些不實言論愈多次,相似的網頁就會跳出更多次來吸引她,造成了惡性循環!

以下是我給大家的忠告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我真的有糖尿病嗎?」幾天前一個73歲男性病人問我,我聽到時真的嚇一大跳!我心想:你都糖尿病20幾年了,在我門診也看了十幾年,吃「三高疾病」的藥這麼久,怎麼現在還在問這個問題?

 結果他說了:原來是因為他糖尿病20幾年,除了按時來看醫生、抽血、吃藥,生活其實也跟一般人差不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可是周圍的人就不一樣了,有人糖尿病後中風、有人心臟病、有人做心導管,還聽說有人糖尿病洗腎或截肢。可是我們這位病人什麼都沒發生,讓他不禁懷疑是不是有哪裡搞錯了?

 我告訴他:「什麼都沒發生,這才是最高境界!」我們治療「三高疾病」,包括糖尿病,目的就是要預防併發症,減少上面那些狀況發生。所以他要給自己嘉獎、值得讚美!連我也佩服他的努力與成績!

 這需要:
 醫師的積極態度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血糖正常了,可以停藥了嗎?」這個也是門診超級常見的「糖尿病」相關問題。理由很簡單:沒有人喜歡吃藥,大家都想擺脫藥物,趨吉避凶。只是現實常常沒有如此理想美好。

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的形成有著積年累月的多重成因,包括了體質、遺傳、年紀、及許多個人的生活習性,不是單一治療或改變就可以矯正。血糖藥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吃藥只能控制,要想減藥或停藥,患者要先能改變自身條件,才有機會。血糖若只是剛剛好,表示搭配藥物治療後的效果剛剛好,這沒辦法減藥。血糖要兩層好、三層好、好上加好,才有減藥的機會。因為減藥後血糖一定會升高,必須有上升的空間才有機會嘗試。

簡單說就是,想要減藥或停藥,必須是自然的水到渠成,勉強不得。患者必須要能改變自身,靠自身努力去爭取這個機會。不可能藥物吃一吃後可以說停就停。「高血壓」或「膽固醇」這類代謝疾病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照片為北醫君蔚門診空間)

投影片1.JPG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糖尿病」病人已達230萬,若包含「未診斷」或「不願就醫」的民眾,甚至可能達250萬。糖尿病讓身體處於慢性高血糖狀態,造成全身血管病變,也導致殘障失能,例如:心臟病、中風、截肢、洗腎、失明。糖尿病一直排名國人死亡原因第4-5位,若加計高血壓及糖尿病併發症(心臟病、中風、腎臟病),共佔前十大死因的五個。

糖尿病初期毫無症狀,無法早期發現;即使得知有糖尿病,因為沒有立即危險,病人也容易荒廢治療。所以病人的「健康意識」與「病識感」非常重要,需要醫師與醫界不斷提醒。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與「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合作,推出一系列「糖心蛋計畫」,也製作了「揪出糖心蛋」的衛教網站,希望讓大眾透過簡單步驟自我檢視、更能了解慢性病風險的各項影響。大家可以掃描QR code,測量自己的「糖心蛋指數」,若有風險,可以尋求醫療協助。

糖:糖尿病
心:心血管疾病

文章標籤

翁瑄甫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